梁诗韵:用墨香传递传统文化年味
1月16日上午,市楹联学会在金台社区居委会门前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书春送联活动。活动现场墨香四溢,红纸翻飞,一副副饱含祝福的春联在联家们的笔下诞生,传递着对市民们新春的美好祝愿。闻讯而来的市民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满怀期待,挑选着自己心仪的春联。
市楹联学会此次书春送联活动,不仅为市民们送上了新春的祝福,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春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同样,这样的送春联活动不仅有文化意义,更有拯救年味的意义。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国君孟昶撰写的一副新年对联,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此后,每到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习惯于在大门两边张贴手书春联,千百年来沿袭成俗。每到春节前夕,人们把买、贴春联作为过年文化的一部分,“手写春联”队伍成为大街小巷的一道亮丽风景。人们为贴上一副内容新颖、适合自己家庭情况、能表达自己愿望的春联而精挑细选;甚至有的富有人家为装点“门面”、炫耀“身价”和学问,不惜重金请文人墨客专门撰联书联。然而,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都知道手写春联好,可是能写春联的人却越来越少。家里没人会写春联,市场上的印刷春联价格很便宜,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印刷品春联。与传统的手写春联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字体样式,印刷的春联千篇一律,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内涵。民俗气息浓厚的手写春联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一种文化的记忆,中国春节也少了年味,多了份平淡和遗憾。
一副小小的手写春联,虽不能将传统文化尽情彰显,但却是对传统的美好回归。溢出的墨香传递着浓浓的民俗气息,激起的更有人们对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期待。今天的我们常常抱怨春节“年味儿”越来越少,只剩了平淡和遗憾,这个遗憾就可以从手写春联这个年俗文化载体补起。一副副墨香扑鼻的春联不仅饱含着美好的祝福和愿景,更有着一股浓浓的文化味和亲切感,这无疑是送给群众的一份珍贵的“新年礼物”。书法名家书写的春联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每一副春联都是一件艺术品,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春联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习俗,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载体,是展现和传承书法艺术魅力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我们有责任把这个好习俗保护好,绝不能让手写春联销声匿迹。倡导手写春联,营造传统年味儿,让寻常百姓买得起的手写春联走进千家万户,是一件值得点赞和提倡推广的事情,一方面,要鼓励有能力的市民拿起毛笔创作书写富有文化特色的春联;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通过书法艺术进社区、进村镇等活动,组织书法家为基层群众义写春联,让手写的春联在千家万户的门楣重新绽放,让广大群众在张贴手写春联的过程中找回过年的感觉。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一年新春时,把春联这种中国特有的年俗形式用好、用足,尚有不少文章可做。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