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桃新闻

我市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群像扫描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7日 来源:仙桃日报

原标题:燃烧岁月照初心

    ——我市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群像扫描

  泥泞崎岖,步履铿锵,寒来暑往,多少沧桑;

  呕心沥血,无畏雨雪风霜,履职尽责,建设家乡。

  他们扎根农村,与新时代同频共振;

  他们无私奉献,奋勇担当,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

  他们是群众的“领头雁”,用“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

  真情实意

  “怕吃亏就不要当扶贫干部”

  4年前,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会主席肖爱萍被派驻到长埫口镇汪角村任第一书记。彼时的汪角村,道路泥泞,杂草丛生,前湾不见后湾,没有产业,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党群服务中心,村级集体经济为零。

  “怕吃亏就不要当扶贫干部,来了就要干好。”她换上农装,下农田、说农语,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抓班子建设、村级产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她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克服困难,在村民的期盼中,自来水通了、路灯装上了、村级道路硬化了……

  真心真情、苦干实干,肖爱萍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20年1月,肖爱萍因年龄“到点”办理了退休手续,准备卸下“第一书记”的担子。消息传来,村民第一时间找到肖爱萍希望她留下来。她再次接过担子,回到了这片她奋斗过的土地。

  “只有把村民当亲人,才能用心用情帮扶。”市卫健委干部李淑英这样说,也这样做。

  杨林尾镇胜利村的村民郭同仿家境贫寒,为两个女儿上学费用发愁。李淑英联系社会爱心人士给两个孩子各提供500元/月的助学资助,直至大学一年级;村民邱火云因病致贫,儿子儿媳先后失业求助于她,她尽自己所能帮两口子找到了较为满意的工作。

  帮助困难群众做的一桩桩事情,见证着李淑英和脱贫户的深情厚谊。

  脱贫攻坚一路走来,闪动着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他们如老黄牛一般,在脱贫攻坚征程中奋力耕耘。

  原市科技局工会主席欧阳学祥,2015年被选派到剅河镇新洲村担任第一书记。新洲村1组到4组有3公里的路程,就是在这条路上,欧阳学祥每月骑行超过100公里,连续坚持了5年多。当地村民热情地为他取了一个“单车书记”的绰号。

  年驻村300天以上、累计行程近6000公里的乡村生活,让“单车书记”的脸庞更黝黑,也让他和新洲村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真金白银

  “脱贫攻坚一刻也不能松劲”

  “延伸扶贫产业链,是产业扶贫健康发展、保障稳定脱贫、做到持久致富的法宝。”是毛嘴镇古堤村党支部书记张四清经常说的一句话。

  2014年,省、市自然资源部门入驻毛嘴镇古堤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张四清带领全体村民,抢抓机遇,争取项目资金,开展产业扶贫助力攻坚。随后,古堤村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一张张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如滚雪球一样,产业园一天天“长大”,延伸到文庙、别湾村。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目前,园区有服装企业250家,吸纳工人3.5万人,年产女裤1亿条,年产值突破70亿元;村土地整治项目、虾稻共生项目,新型农村经营合作社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从最初负债14万元到现在年收入50万元。

  在张沟镇,有需要的地方,就有镇机关干部刘兴荣、黄瑾的身影。

  去年4月,我市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深入开展消费扶贫,与带贫减贫市场主体、贫困户对接,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协议。接到任务后,刘兴荣、黄瑾立足本镇“仙桃香米”和“张沟黄鳝”两个主导品牌,依托优质资源,规模化种植和养殖的经营主体,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脱贫攻坚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有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我镇目前已有756户脱贫户与39家市场经营主体签订协议。”刘兴荣说。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长埫口镇头潭村支部书记张大才在岗35年,共筹措500万元资金完善全村基础设施,让村旧貌换新颜;通过发展光伏、苗木、潭乡米等主导产业,使村集体经济从负债近百万元到累计营收近50万元。

  真抓实干

  “乡亲致富是我们的初心使命”

  6月25日,湖北伟祥鑫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嗡嗡作响,工人们戴着口罩在忙碌。56岁的村民何学胜正在分拣汽车零配件。

  这家公司位于西流河镇何口村,是驻村第一书记周诗文2017年从外地引进回来的。老板何志奎投资300多万元,为东风汽车集团加工汽车零配件。公司投产后,村里贫困户何学胜被招聘入厂,负责汽车零配件的分拣和标识,月薪4000元。

  “乡亲致富是我们的初心使命,产业发展,经济活跃,农村才有出路。”来到何口村的第一天,周诗文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

  几年来,周诗文发动身边的同学朋友关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朋友何志奎做汽车零部件销售,不愁订单,周诗文发动他回村办厂,2017年,何志奎建起湖北伟祥鑫机械有限公司;村民李顺在武汉做装潢生意,周诗文多次上门,邀请他回村办厂,带领村民致富。在周诗文的努力下,湖北千立色卡包装有限公司建成投产;邀请监利养殖大户、河南养殖大户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600多亩,养殖虾蟹……

  眼下,何口村共有3家企业,3家服装加工厂,还有合作社。“村民只要想打工,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工资还不低。”周诗文说。

  困有千种,贫有百样。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长埫口镇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大棚、特色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整合涉农资金1.6亿元,新改扩建“涵闸路桥”等基础设施,打造大福富硒毛豆、敦厚318蔬菜长廊等特色产业板块4万余亩,带动脱贫户及周边群众增产增收。

  发展特色养殖,培养致富带头人。市广播电视台驻郭河镇姚河村工作队引导村民发展虾蟹混养特色养殖3000亩,种植藕带500亩。将3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以村级入股的形式投给农场用于生产和经营,同时农场优先雇用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参与务工,共带动15户脱贫户务工,户平月务工收入3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股份分红3万元。

  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产业帮扶,正拓宽着群众的“致富路”。(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李兵  蔡玲)

  记者感言:脱贫攻坚,千年梦想,一朝梦圆。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攻坚战中,我市涌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他们带领乡亲挥起致富的画笔,描画出小康生活的美好蓝图。而文中展示的先进典型,只是这个群体的一个缩影。相信有更多的“典型人物”将走进记者视野,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仙桃网(cnxiantao)、嗨仙桃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新闻图片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