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汉”变小老板
1月23日,天刚蒙蒙亮,长埫口镇四合村村民何又强起了个大早,打扫院子,接水做饭。一个小时后,他从荷包里摸出手机叫上工人,起身前往大棚里采摘辣椒。
看着何又强忙碌的背影,身边的村民打开了话匣子。
“像变了一个人,外债还清了,一年还赚个6、7万。”
“以前就是个‘懒汉’,现在成我们的小老板喽……”
何又强与“懒汉”挂上钩,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以前,四合村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产业薄弱,村民收入低。为了生计,年轻人到城里“掘金”,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
何又强体弱多病,老伴患有精神疾病,常年用药导致家中负债累累。何又强不求上进,田地靠天收,生活邋遢,精神颓废,日子过得一贫如洗。起初,亲朋好友好言相劝,之后只能恨铁不成钢。
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将沉寂的村庄唤醒,市农业农村局探索出蔬菜大棚“瓜-瓜-椒”产业扶贫“四合模式”,采取“科技帮扶+土地入股+劳务输出”的运作模式,建设蔬菜大棚30个,把贫困户都“绑”在了产业链上。
这时,大家都争着抢着脱贫“摘帽”,而作为贫困户的何又强自认为踏进了“保险箱”,整日无所事事。
治穷先治懒,扶贫先扶智。扶贫干部发动了村里的脱贫明星孙光辉现身说法:“现在我外债还清了,种了几个大棚,一年收入几万块,说话都有底气。你也好好干,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找我……”
孙光辉的一番话,无形中给何又强带来压力。原先“同病相怜”,现在人家“捷足先登”,这种比对,比千言万语还管用。从那时起,何又强便承包了2个大棚。技术,孙光辉手把手教,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蹲点;销路,村里有合作社。何又强只管出力,埋头苦干。
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2017年,何又强如期脱贫,净收入6万多元,有钱了,腰板也直了。
看着“瓜瓜椒”产业形势大好,市农业农村局又申请扶贫资金35万元,启动20个大棚建设,何又强找到帮扶干部又申请了2个。“幸福不是‘等靠要’,要靠自己来创造。”何又强“脱胎换骨”,努力向着幸福冲刺。(仙桃日报全媒记者 鹿丹丹)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